北柴胡與南柴胡區(qū)別

北柴胡與南柴胡區(qū)別

柴胡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其實兩者差別不大,主要就是產地不同,北柴胡產與山東、東北等地,南柴胡產于江蘇四川等地百科,*性并沒有很大差別。

北柴胡,也叫竹葉柴胡、柴胡。

南柴胡,也叫狹葉柴胡、紅柴胡。兩者均為傘形科植物,以根入*,有解表和里、升陽、疏肝解瘀之功效。由于兩者植物形態(tài)非常相似,在生產上很容易混淆。市面上常用的多為北柴胡,其功用主要是退熱、疏肝解郁、升陽氣等。

北柴胡主根粗大、堅硬,外皮灰褐色或黑褐色,常有少數側根。莖叢生或單生,上部多分枝,略成“之”形彎曲。莖基部無纖維狀葉柄殘基物。

莖生葉倒披針形或狹橢圓形,中部葉倒披針形,有平行脈7~9條。葉寬6~16mm。復傘形花序,花鮮**。

雙懸果,寬橢圓形,左右扁平。分果瓣形似香蕉,凹凸或平凸,長2.5~3mm。雙懸果橢圓形,長約3mm,寬1mm,側面扁平,合生面收縮,表面棕褐色,略粗糙,懸果切面近半圓形,油管圍繞胚乳四周,胚乳背面圓形,腹面平直,胚小,千粒重1.4g。

南柴胡主根圓錐形、較軟,外皮紅褐色。莖單一或2~3叢生,莖上部多回分枝成“之”形彎曲。莖基部有棕色或紅色纖維狀葉柄殘基物。莖生葉及莖下部葉有長柄、條形或狹條形,有脈5~7條。

葉寬3~7mm。復傘形花序,花**。雙懸果橢圓狀卵形,側面略扁平,灰褐色,長2-3mm,寬1.5-1.8mm,合生面略收縮,5條果棱粗鈍突出,懸果橫切面近五邊形,油管圍繞胚乳四周,胚乳背面圓形,腹面平直,軟骨質,胚小,千粒重1.3g。

南柴胡北柴胡有什么區(qū)別?

1、主要產地不同
南柴胡:江蘇、安徽、東北、西北各地。
北柴胡:河北、河南、東北和西北各地。

2、形態(tài)特征不同
南柴胡:形狀較細,多不分枝。

根頭部多具明顯的橫向疣狀突起,頂端密被纖維狀葉基。高30-60厘米。主根發(fā)達,圓錐形,深紅棕色;莖單一或2-3枝叢生;葉細線形,散形花序,花瓣**;果廣橢圓形。
北柴胡:圓錐形,常分枝。

根頭部有殘存莖基,纖維狀葉基少或無。高可達85厘米。主根堅硬較粗大,棕褐色,莖表面有細縱槽紋,實心。

葉表面鮮綠色,背面淡綠色,常有白霜;花瓣鮮**,上部向內折,花柱基深**。

擴展資料
柴胡名稱的由來
關于柴胡名稱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唐代有個進士,家境殷實,富甲一方,請了許多長工。家中有個長工叫二慢的,這年秋天得了瘟病,胡進士怕傳染家人,就讓他離開。

二慢來到水塘邊,在雜草從里躺著,由于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覺得又渴又餓,渾身無力,但挖了些草根吃。一連吃了7天,周圍的草根吃完了,二慢試著站起來,覺得身上有勁了,便又回到胡進士家打工。
從此,二慢的病再也沒有犯過。

過了些日子,胡進士的兒子也得了這種病,請了許多醫(yī)生,吃了許多*也不見好轉。胡進士忽然想起了二慢,把他找來詢問后急忙命人挖這種草根洗凈煎湯,給兒子一連喝了幾天后,果然兒子的病也好了。胡進士非常高興,想要給草*起人名字:那東西原來當柴燒的,自己又姓胡,就叫它“柴胡”吧。從此,柴胡退熱治瘟病便逐漸流傳開來。

柴胡和北柴胡的區(qū)別是什么?

沒有區(qū)別,柴胡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其生長于沙質草原、沙丘草甸及陽坡疏林下。

柴胡,中*名。

為《***典》收錄的草*,*用部位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葉及泥沙,干燥。柴胡是常用解表*。
別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歸肝、膽經。

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陽之功效。用于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脫垂、月經不調。

北柴胡產地生境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和華中各地。

生長于向陽山坡路邊、岸旁或草叢中。常野生于較干燥的山坡、林緣、林中隙地、草叢及路旁。
生長習性
喜暖和濕潤氣候,耐寒、耐旱怕澇,適宜土層深厚、肥沃的沙質壤土中種植。

生產上采取種子滋生或育苗移栽均可。

柴胡與北柴胡的區(qū)別

北柴胡,也叫竹葉柴胡、柴胡。它與柴胡其實是沒有區(qū)別的,而與其差別比較大的其實是南柴胡,雖說都是柴胡科的植物,但是這兩種的區(qū)別還是比較大的。

南柴胡的簡介 南柴胡,也叫狹葉柴胡、紅柴胡。

高30-60厘米。主根發(fā)達,圓椎形,深紅棕色;莖單一或2-3枝叢生;葉細線形,散形花序,花瓣**;果橢圓形。 北柴胡的簡介 北柴胡高可達85厘米,主根堅硬較粗大,棕褐色,莖表面有細縱槽紋,實心;葉表面鮮綠色,背面淡綠色,常有白霜;莖頂部葉同形,復傘形花序,花序梗細,水平伸出,形成疏松的圓錐狀;總苞片小,狹披針形,花瓣鮮**,上部向內折,中肋隆起,花柱基深**,果橢圓形,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