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與\”同\”的區(qū)別

\”和\”與\”同\”的區(qū)別

同→**;異→新事物。和不等于異,和比同、異更高一個層次,是和諧。

史伯:“和”是不同的東西相配合,“同”是相同的東西相結合。

區(qū)別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間的不同。當兩種相似的事物作比較時,它們的不同點便是區(qū)別。1.區(qū)分;辨別?!墩撜Z·子張》:“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

”《東觀漢記·宗資傳》:“汝南太守宗資任用善士,朱紫區(qū)別?!碧苿⒅獛住妒吠āぽd言》:“紀傳,悉入書部,題為‘制冊’、‘章表書’,以類區(qū)別。”明唐順之《條陳薊鎮(zhèn)練兵事宜》:“請以防秋之后,督撫諸臣遍閱參游等官,區(qū)別具奏,其不才者而黜之,其宜於內地者調而徙之。

”《**日報》1968.5.17:“要嚴格區(qū)別敵我矛盾和**內部矛盾?!?.差別,不同。北齊李清《造報德象碑》:“二經混其無為,五緯彰其區(qū)別。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國朝定例;文職五品以下不得縣帶數(shù)珠,翰林院官無所區(qū)別也。”柳青《銅墻鐵壁》第十六章:“山坡上,莊稼地和路已經沒有區(qū)別。

和,跟,同的區(qū)別?

就不做專項介紹,這是大體分析,自己看吧1.\”和、跟、同、與\”,有時是連詞、有時是介詞,而且屬兼類詞,所以很難區(qū)別。例如:[1]弟弟跟妹妹都走了。

(連詞)[2]弟弟跟妹妹借書。

(介詞)區(qū)別的方法有三點(1)\”連詞前后成分平等,可以互換位置而語義基本不變,而介詞前后成分則有主有次,不能互換,否則意思全變了。例如,[1]弟弟跟妹妹都走了。=妹妹跟弟弟都走了。[2]弟弟跟妹妹借書。

≠妹妹跟弟弟借書。(2)如果謂語部分有\(zhòng)”都\”、\”全\”、\”一起\”等詞語,則前面的\”和、跟、同、與\”必是連詞,例如\”弟弟跟妹妹都借書\”,其中\(zhòng)”跟\”即為連詞。(3)如果是介詞,它前面可以加上某些副詞狀語,而連詞之前則不行。

例如:[1]弟弟跟妹妹都走了?!艿芾细妹枚甲吡?。[2]弟弟跟妹妹借書百科。

→弟弟老跟妹妹借書。[注意]:\”和、跟、同、與\”有的分工:\”和\”常作連詞,\”同\”常作介詞,\”跟\”口語中使用,\”與\”書面語中使用。例如:[1]我國同美國和日本等國情不同。

[2]你別跟我來這一套。[3]酒與文學(文章標題)介詞與連詞的區(qū)別:和、跟、與、同 (1)連詞所連前后項平等并列關系,共作同一成分,位置互換而意義不變,介詞則否; (2)介詞前可出現(xiàn)修飾語(狀語),連詞則否; (3)介詞之前成分可省略,連詞則否; (4)連詞所連后項之后可有“都、也、全”等,介詞則否大多數(shù)情況下,連詞與介詞是很好區(qū)別的,關鍵是要把握住二者的語法特征:連詞起連接作用,它所連接的前后兩部分詞性肯定是相同的,如“跑和跳”“你或者我”;介詞是介紹作用,在句子成分中,在動詞謂語之前,則充當狀語,之后則充當補語?,F(xiàn)舉幾個例子加以分析:1、我和媽媽到超市買東西。2、我很高興和媽媽到超高買東西。

第1句中的“和”應該是“連詞”?!昂汀弊智昂筮B接的是“我”和“媽媽”,都是名詞性詞語。第2句中的“和”字則應該是介詞。為什么呢?很簡單,因為“和”字前面多了“很高興”這個狀語。

和與同有什么區(qū)別,君子和小人是如何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

和: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
同:相同的東西相加或與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間完全相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本涌梢耘c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這是在處事為人方面。其實,在所有的問題上,往往都能體現(xiàn)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區(qū)別。“和而不同“顯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擴展資料:
在先秦時代,“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統(tǒng)一,因而有別于“同”。比如烹調,必須使酸、甜、苦、辣、咸調合在一起,達到一種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
比如音樂,必須將宮、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達到一種五音共鳴、聲在宮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樂: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鹽,好酸者拼命倒醋,愛宮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難設想,也不堪設想了。
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嬰就曾說過:“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專一,誰能聽之?”(《左傳·昭公二十年》)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孔子將“和”與“同”的差別引入到人際關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論語·子路》中的那句話。

《論語》子路篇第二十三章。

《晏子對齊侯問》中“和”與“同”的本質不同之處是什么?

晏子主要從**政治的角度,論證了“和”與“同”的本職區(qū)別。君臣之間,應該允許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意見,在彼此充分發(fā)表各自意見的基礎上達成“和”,才是**政治的應有的狀態(tài)和理想境界。

而“同”則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許不同意見、不同認識的存在及發(fā)展.。

晏嬰在這里所發(fā)的議論,是抽象的哲理.晏嬰所討論的“和”與“同”,很典型地代表了咱們國人的思維特點和方式。和與同,表面上看起來很相似,它們的表現(xiàn)有一致性,但在實質上,它們完全不同。同,是**的一致,沒有變動。沒有多樣性,因此,它代表了單調、沉悶、*寂,它也沒有內在對活力和動力,不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東西,也不符合宇宙萬事萬物.起源、構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卻是相對的一致性,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種相互不同、相互對立的因素通過相互調節(jié)而達到的一種統(tǒng)一態(tài)、平衡態(tài)。

因此,它既不是相互抵消、溶解,也不是簡單地排列組合,而是融合不同因素的積極方面結成和諧統(tǒng)一的新整體。它保留了各個因素的特點,又不讓它們彼此抵消,因而是一個具有內在活 力、生命力、再生力的整體。和的觀念,既是宇宙萬物起源、構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之一。

換句話說,和的內涵,既包括了自然規(guī)律,也包括了人的理智對秩序的追求,即人為的秩序.和的觀念被付諸實踐,就形成了**人獨特的行為方式。**興盛的理想狀態(tài)是和諧:君臣之間、官民之間、國與國之間、朝野之間,相互理解、支持、協(xié)調,利益趨于一致;文學藝術的最 高境界也是和諧:有限和無限、虛與實、似與不似、剛與柔、抑與揚等等因素共存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相互補充,相互調節(jié);人們處理事務、人人際關系也崇尚“和為貴”,用自我克制來消除矛盾、分歧,用相互切磋來發(fā)揚各自所長,通過尋找利益的一致之處,把各方的不同之處加以協(xié)調。

“和”與“同”有什么不同?

君子 和 而不 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轉貼 2006-04-17 09:36:53 ] 發(fā)表者: 梅苑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由此,引申出我們處事的一個根本態(tài)度或原則,也應該求“和”而不求“同”。

進一步把這兩種態(tài)度概括為“和而不同”與“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作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重要標準,這一原則也就成為人們處理一切事務應遵守的基本原則。 所謂和而不同,就是對上不盲目附和,提出不同意見,使決策更完善;對下能容納和聽取不同意見,與持不同意見的人和睦相處,相互切磋。所謂同而不和,則是對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見;對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見只能贊成,不能反對,排斥不同意見和有不同意見的人。顯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導致真正的和諧,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確的致和之道。

能不能作到這一點,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素手 發(fā)表于 2006-5-14 20:03:32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 【原文】 13·23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注釋】 (1)和: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東西相加或與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間完全相同。 【譯文】 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

” 【評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本涌梢耘c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與別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系。

這是在處事為人方面。其實,在所有的問題上,往往都能體現(xiàn)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區(qū)別?!昂投煌帮@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