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和鄧稼先是什么關(guān)系?

楊振寧和鄧稼先是什么關(guān)系?

楊振寧和鄧稼先的關(guān)系:摯友、同鄉(xiāng)、初中同學、西南聯(lián)大同學、一起坐船出國留學、楊振寧曾救助過鄧稼先。

20世紀中期,鄧稼先就讀于北京崇德中學,楊振寧也在該校讀書,自此,兩人成了要好的同學和朋友。

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后,楊振寧一家隨校遠赴西南大后方。

1941年夏,鄧稼先考取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此時楊振寧已是西南聯(lián)大的三年級學生,在該校,兩人又可以經(jīng)常在一起切磋學業(yè)、交流心得。鄧稼先對其姐說,振寧兄是我的課外老師。
1945年8月,抗日戰(zhàn)爭勝利,不久,楊振寧考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次年,鄧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

在征求楊振寧的意見后,鄧稼先順利地進入美國普渡大學就讀物理系。
1950年8月,鄧稼先回到**,從那以后,鄧稼先便和在美國的楊振寧天各一方,長時間失去了聯(lián)系。
1971年楊振寧首次回**,到上海之后定了一份要見的親友名單,其中**個就是鄧稼先。

鄧稼先夫人許鹿?;貞洠八娜藥汀庇袀€**,要把搞核武器的人打掉。年輕些的已被搞得非常之慘,那些忠實可靠功勞很大的人都被打成了特務,很多人遭了殃。當時有兩個口號:“會英文的就是美國特務,會俄文的就是蘇聯(lián)特務”,可見迫害之烈。

有個很有貢獻的炸彈專家錢晉,他們拷打要他承認是特務,他堅決不承認,結(jié)果被活活打*。年輕的一批搞光后就輪到高層的了。因為不能在北京搞,他們就把鄧稼先調(diào)到青海的“221基地”去,組織了一批士兵和工人去斗他,理由是有兩次核試驗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抓住科學測試的失誤上綱上線,目的就是要把負責人鄧稼先搞掉。

就在這危急的百科時刻,楊振寧要見他。周恩來命令把鄧稼先召回了北京,僥幸得救。
許鹿希感嘆道:“我對這件事情總覺得冥冥之中上天有個安排,讓楊振寧來救鄧稼先一命!其實,無意之中他還救了一大批**搞核武器的人。這樣的巧合真不能用語言來描述,簡直太絕妙了!我至今想不出該怎么表達,我為此非常感激他!”?[104]
1985年,鄧稼先被查出身患直腸癌,住院治療。

1986年5月與6月,楊振寧曾先后兩次回國,去醫(yī)院探望鄧稼先。返回美國后,楊振寧想辦法搞到當時尚未上市的治癌癥的新*,請韓敘大使通過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鄧稼先**,楊振寧回到北京為鄧稼先掃墓,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將一只藍色盒子交給楊振寧,盒子里面整齊地放著他們的家鄉(xiāng)安徽出產(chǎn)的文房四寶,表示兩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永世長存。

楊振寧簡介:
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物理學家,現(xiàn)任**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研究院”院士、***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中美關(guān)系松動后回**探訪的**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2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5]?,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shù)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2017年,恢復中華*****國籍;2018年,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tǒng)計力學和凝聚態(tài)物理等領(lǐng)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guī)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tǒng)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tǒng)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6-7]?。此外,楊振寧推動了**中文大學數(shù)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shù)研究中心的成立。

鄧稼先簡介: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fā)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

1937年北平淪陷后,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后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yè)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核武器研制與發(fā)展的主要組織者、***,鄧稼先始終在**武器制造的**線,**了許多學者和技術(shù)人員,成功地設計了**原子彈和氫彈,把**國防自衛(wèi)武器引領(lǐng)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科技進步獎特等獎。?[3-4]?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于他對**核科學事業(yè)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楊振寧和鄧稼先的關(guān)系?

楊振寧和鄧稼先既是中學同學又是好朋友,在世界科學界傳為美談。
9月22日下午,由清華大學、**物理學會、**中文大學聯(lián)合主辦的楊振寧先生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賀楊先生百歲華誕在清華大學舉行。

會上,楊振寧先生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為題發(fā)表了講話。

楊振寧在講話中回憶他與好友鄧稼先的往事。
1971年,楊振寧首次訪問新**,當時除了看望住院的父親,他還見了很多親戚和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他最親近的朋友就是鄧稼先。
鄧稼先是楊振寧中學、大學、在美國的知心朋友,更是組織和**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的“兩彈元勛”。
楊振寧看到美國報紙上說毛主席派了飛機到陜北把美國物理學家寒春接到***助**制造原子彈,在1971年4個禮拜的訪問之中,他一直想求證寒春參加**原子彈的研發(fā)的故事是真還是假?但這是一個敏感的問題,楊振寧難以開口。

?
在快要離開**的時候,楊振寧終于沒忍住向好友鄧稼先求問,想知道**的原子彈是不是**人自己造出來,沒有經(jīng)過外國人的幫忙。
那年,鄧稼先給楊振寧寫了一封長信,說他驗證了**的原子彈基本沒有外國人參與。在信的末尾,鄧稼先寫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

當時,楊振寧沒看懂這句話。50年后楊振寧回應鄧稼先的信,他說:“我覺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鄧稼先說: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

分則各自為王?
鄧稼先和楊振寧的友誼,并沒有因為時間和地理的原因而沖淡,他們一直為著各自的目標而努力著。

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原子能事業(yè)進入了一個“卡脖子”的時代。當時的蘇聯(lián)單方面終止了兩國簽訂的國防新技術(shù)協(xié)定,導致當時的**“站在了一片廢墟之上”。一直從事核物理研究的鄧稼先不聲不響地扛起了這個重擔,成為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

鄧稼先帶領(lǐng)幾個大學畢業(yè)生,和尖端領(lǐng)域的科研人員一起,在資料少、設備差、時間短、環(huán)境惡劣等的重重困難之下,終于在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顆原子彈,并在這之后的兩年零八個月的試驗后,成功制成了氫彈,成為**核武器研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這一時期的楊振寧在獲得博士學位后,進入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與李政道合作。楊振寧在物理、數(shù)學上很有天賦,腦子也很靈活,也很喜歡鉆研,入學后一年,就與恩里克·費米共同提出了基本粒子的**個復合模型。
后來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稱不守恒理論,并且共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后楊振寧在1964年加入美籍,并在1971年回到了**,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的**人,也是因為他,有好多美籍華人學者,才開始回國探訪,為祖國的科技教育事業(yè)貢獻力量。

鄧稼先 楊振寧簡介

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fā)做出了重要貢獻。
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物理學家,現(xiàn)任**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研究院”院士、***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是中美關(guān)系松動后回**探訪的**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擴展資料
主要成就
鄧稼先
鄧稼先是**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核武器研制與發(fā)展的主要組織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tài)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chǔ)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楊振寧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tǒng)計力學和凝聚態(tài)物理等領(lǐng)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

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guī)范場理論。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tǒng)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tǒng)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楊振寧推動了**中文大學數(shù)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shù)研究中心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