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是屬于哪種動物
螳螂是屬于哪種動物
螳螂是屬于無脊椎動物。
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于昆蟲綱,有翅亞綱,螳螂目,是一種中至大型昆蟲,頭三角形且活動自如,復眼大而明亮,觸角細長,頸可自由轉動,前足腿節(jié)和脛節(jié)有利刺,脛節(jié)鐮刀狀,常向腿節(jié)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
前翅皮質,為覆翅,缺前緣域,后翅膜質,臀域發(fā)達,扇狀,休息時疊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qū)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種左右,**已知約51種。
中華大刀螳螂,狹翅大刀螳螂,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是**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
螳螂的物種學史:
螳螂目曾經是作為直翅目中的一個亞目,后來有人指出,它究竟是屬于單獨的一個目還是亞目,還存在爭議,絕大部分業(yè)內學者更傾向于這一類群單獨成立為螳螂目,由于對螳螂的探索越來越深入,對螳螂的分類也就越加繁瑣。
一些人認為,螳螂目可大體分為4個總科,怪足螳總科,前足腿節(jié)外列刺和內列刺較少或缺,更為明顯的是雄性外生殖器較特殊,此總科分布很廣百科,缺爪螳總科,包括1科1屬,即缺爪螳科,缺爪螳屬,其鑒別特征是前足脛節(jié)缺端爪,多分布于熱帶區(qū)。
金螳總科亦僅包括一科一屬,即金螳科,金螳屬,其明顯的鑒別特征是體金綠色,前足腿節(jié)缺中刺,外列刺第1刺較長,分布于印度,螳總科是**的一個總科,世界性分布,包括8個科:類螳科,花螳科,錐頭螳科,葉背螳科,扁尾螳科,長頸螳科,細足螳科和螳科。
螳螂屬于什么動物
螳螂屬于無脊椎動物。
螳螂又叫作刀螂,是無脊椎動物,屬于昆蟲綱、有翅亞綱、螳螂目,是一種中大型昆蟲,成蟲與若蟲均是捕食性的,以其他昆蟲及小動物為食,是**的農林業(yè)益蟲,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qū)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種左右,**已知約51種。
螳螂有三對足和兩對翅,足和翅是其運動器官,它的體表覆蓋著堅韌的外骨骼,能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fā),使之適于陸地生活,中華大刀螳螂、狹翅大刀螳螂、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是**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
螳螂的習性
螳螂喜陰怕熱,多生活在田野、草原、森林中,多在氣溫18-22、相對濕度75%-85%時活動。螳螂通常在夏天的清晨活動。中午炎熱干燥,樹葉或莊稼。炎熱干燥的中午,螳螂躲在樹葉里,斷斷續(xù)續(xù)地降溫,直到下午氣溫逐漸下降,它才重新開始工作,每年從春季到秋末,螳螂都是活躍的捕食季節(jié)。
雌性螳螂一生可以交配多次,產卵鞘有2-3個,第二年6-7月氣溫升至20-25時,卵鞘內的卵孵化若蟲,早期孵化的個體漂浮在風中,用腳抓住周圍的物體。
螳螂屬于什么類動物
螳螂(mantis)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于昆蟲綱、有翅亞綱、螳螂目,是一種中至大型昆蟲,頭三角形且活動自如,復眼大而明亮;觸角細長;頸可自由轉動.前足腿節(jié)和脛節(jié)有利刺,脛節(jié)鐮刀狀,常向腿節(jié)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皮質,為覆翅,缺前緣域,后翅膜質,臀域發(fā)達,扇狀,休息時疊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qū)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種左右.**已知約51種.其中,中華大刀螳螂、狹翅大刀螳螂、 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是**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 中文學名:螳螂拉丁學名:mantis別稱:刀螂,大刀螂二名法:Mantidea界:動物界門:節(jié)肢動物門亞門:真節(jié)肢動物亞門綱:昆蟲綱亞綱:有翅亞綱目:螳螂目分布區(qū)域: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qū)種類最為豐富.
螳螂是什么類型的生物
螳螂是什么類型的生物 螳螂是什么類型的生物,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疑問,這些疑問的產生會讓人們繼續(xù)去探索。自然界中有很多動物,這些動物的分類也不同。
下文分享螳螂是什么類型的生物。
螳螂是什么類型的生物1 螳螂目(Mantodea)的昆蟲統(tǒng)稱螳螂。螳螂屬肉食性昆蟲,成蟲與幼蟲均為捕食性,以其他昆蟲及小動物為食,是**的農林業(yè)益蟲。螳螂產的卵有卵鞘包圍,卵鞘稱螵蛸。世界已知2200多種,**已記載8科19亞科47屬112種,廣泛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大部分地區(qū)。
螳螂的標志性特征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末端各有一個鉤子,用來鉤住獵物。頭呈三角形,能靈活轉動;復眼突出,大而明亮,單眼3個; 觸角細長;頸可自由轉動,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前足腿節(jié)和脛節(jié)有利刺,脛節(jié)鐮刀狀,常向腿節(jié)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皮質,為覆翅,缺前緣域,后翅膜質,臀域發(fā)達,扇狀,休息時疊于背上;腹部肥大。
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適于步行,但有時前足也會用來保持平衡,漸**。 從外形觀察,螳螂的體長從11~140毫米不等,體一般較扁平,少數(shù)種類呈棒狀,六足。頭呈三角形或近五邊形,能任意旋轉。
口器及復眼發(fā)達,上顎強勁;單眼3個,復眼之間著生一對觸角,觸角呈明顯的絲狀或念珠狀,分節(jié)較多,通常雄性觸角較粗,雌性較細。螳螂的前胸較長,能活動,前翅為覆翅,前緣具齒、刺、纖毛或光滑,后翅膜質,飛翔力不強,靜止時翅折疊于腹背上; 雌性后翅常退化,腿節(jié)和脛節(jié)具強刺;中足和后足細長,善于行走。螳螂內部結構較簡單,唾液腺較發(fā)達;消化道彎曲或較直。
腹神經索有8個胸神經節(jié)及7個腹神經節(jié)。胸氣門2對,腹氣門8對,氣管具氣管連鎖。 螳螂卵包被于卵鞘中,雌螳螂產卵時開口于生殖腔中的卵巢附腺左側附腺分泌一些蛋白質,右側附腺分泌二酚醛類物質并立即被氧化成醌,從而構成堅硬的外殼,但卵鞘的外形也因螳螂種類的不同存在大小不同的差異。一般按其形狀不同分為團螵蛸、黑螵蛸、長螵蛸,也有人指出還應該加上小螵蛸。
螳螂是什么類型的生物2 螳螂是益蟲還是害蟲 螳螂是益蟲,因為螳螂會將威脅到農作物生長的多種害蟲的成蟲和幼蟲吃掉。 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食物有棉蚜蟲、紅鈴蟲、玉米螟、菜螟、菜青蟲、金龜子、蒼蠅、蚱蜢等60多種害蟲的成蟲和幼蟲,螳螂還是蝗蟲的*對頭。螳吃掉害蟲從而保護了農作物。 螳螂有保護色,有的并有擬態(tài),與其所處環(huán)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種害蟲。
而且動作靈敏,捕食時所用時間僅有0。01秒,只吃活蟲,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鉗食它的獵物。 受驚時,振翅沙沙作響,同時顯露鮮明的警戒色。常見于植叢中而非地面上,體形可像綠葉或褐色枯葉、細枝、地衣、鮮花或螞蟻,依靠擬態(tài)不但可躲過天敵,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獵物時不易被發(fā)覺。
螳螂是害蟲還是益蟲 雖然螳螂為陸棲捕食昆蟲,但主要是以棉蚜蟲、紅鈴蟲、玉米螟、菜螟、菜青蟲、金龜子、蒼蠅、蚱蜢等60多種害蟲的成蟲和幼蟲為食物。并且螳螂是蝗蟲的天敵,是天生的農業(yè)害蟲的敵人。所以螳螂其實是一種食肉性的益蟲。
螳螂的介紹 螳螂是它的學名,螳螂也叫做刀螂,是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禱告蟲。 螳螂是昆蟲中體型偏大的,體長一般55到105毫米,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也具有花斑的種類;標志性特征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長有攀爬的吸盤。
頭部呈扇形,較小;復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觸角細長;頸部可180度轉動;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 螳螂是食肉益蟲 螳螂是一種食肉性的`益蟲,它的前足生著兩排銳利的鋸齒。 螳螂捕食害蟲 它可以捕食許多蒼蠅,蝗蟲等傷害糧食和蔬菜的害蟲。 螳螂是消滅害蟲的好幫手 是消滅害蟲的好幫手,任何害蟲在它兩把大刀面前,均無逃脫的余地。
螳螂卵巢可以治病 螳螂給于人類的益處,不僅它能替人類消滅害蟲,它的卵巢還有治病的作用。 螳螂是什么類型的生物3 螳螂都有哪些品種? 1、狹翅大刀螳 雌蟲全長8。
0CM,雄蟲7。5CM,屬大型昆蟲,體多為綠色或褐色。在我國東方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分布。
2、廣斧螳 是我國常見的型中至大螳螂之一,體長約60MM,多為綠色,褐色個體比較少見。因其具有寬而短的腹部,也稱為廣腹螳。 3、棕靜螳 體型中等,大約45~60毫米左右,身體大多為棕色,也有褐色、米色的種類,多見于陰面的石板后,墻角中,太陽能水管后。
4、薄翅螳螂 雌蟲體長57—60毫米,淡綠色或淡褐色,雄蟲體長47—56毫米。常見的地區(qū)有新疆、甘肅、湖北、廣東、陜西、遼寧、山西、內蒙古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