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夷長技以制夷出自哪里?
師夷長技以制夷出自哪里?
【師夷長技以制夷】此句是清代魏源在其著作《海國圖志》中提出的**主張。(出自《海國圖志?原敘》)晚清,親身參加**戰(zhàn)爭的林則徐、魏源等“開眼看世界”的一批有識之士,敢于面對現(xiàn)實,承認**當時在軍事科技等方面的落后,主張學習西方(當時清人稱西方各國為“夷”)以維護****和尊嚴。
林則徐首先提出了“可師敵之長技以制敵”的觀點,隨后廣東士紳林福祥也提出“不妨以逆夷之物,還逆夷之身”。
至1842年魏源受林則徐所托,將其所譯的《四洲志》擴編成《海國圖志》,最終在《海國圖志序》中明確寫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這一**思想。由此才有了后來的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上У氖?,由于時代局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更多體現(xiàn)的是一種應急措施,只注目于西方的表層技術(尤其是在軍事技術上),卻沒有深刻體悟和改進深層次的文化、政治、體系、制度等方面。最終這樣的學習也就流于了形式。
洋務運動也隨著甲午戰(zhàn)爭中北洋艦隊的慘敗而迎來了失敗結局,并沒能挽救腐朽的清朝。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海國圖志》著作中的語句,意思是:向洋人學習先進技術,用學習到的先進技術抵抗洋人。師就是學習的意思,夷是蠻夷,長技是他們的特長,制是控制,對付。
《海國圖志》作者是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是出自這部著作,晚清時期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夷,最早是指華夏以外的其他部族。到了清朝百科,“夷”字被廣泛使用,特指外國人。夷,其實是一個貶義詞,意思是野蠻的、未開化的,歧視的意思很明顯。外國人抵抗歧視。
一部”夷”字史就是半部外國人抗爭史。**次**戰(zhàn)爭失敗,**仍在大量使用“夷”字。1842年, 魏源編寫了**的《海國圖志》一書。
魏源提出了“以夷制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雖然承認洋人有好多東西比**先進,也知道要向洋人學習,但仍把洋人稱為“夷”。由此可以看出,此時的**還是不服的,仍有一種蔑視、貶損的心理。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戰(zhàn)爭(1840)爆發(fā)前夕,清末大臣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中提出?!爸埔摹?,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戰(zhàn)勝敵人?!皫熞拈L技以自強”則是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洋務派在魏源觀點的基礎上提出的。
“自強”則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增強國力。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什么運動的口號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洋務運動的口號。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
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chǎn)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tǒng)治的自救運動。
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后期口號為\”求富\”。師夷長技以制夷,是魏源在他的《海國圖志》中提出來的。意思是指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尋求御侮強國之道,后來指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西方——以彼之道,還之彼身。
師夷長技以制夷
解讀 百家姓 魏姓歷史名人。魏源,清代啟蒙思想家,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魏姓,是**姓氏中第45位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第30位。
魏姓最早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諸侯國魏國,冊封地于今山西芮城縣北,屬以邑為氏。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邵陽隆回金潭人(今隆回縣司門前鎮(zhèn))。
道光二年(1822年)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代表。
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jīng)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并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思想從傳統(tǒng)轉向近代的重要標志。 人物生平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于湖南邵陽縣金潭(今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鎮(zhèn))。
魏源7歲從塾師劉之綱、魏輔邦讀經(jīng)學史,??嘧x至深夜。母憐其過勤,每夜定時熄燈令臥,他伺二老熟寐,以被遮燈默讀。9歲赴縣城應童子試,考官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極囑對。
魏源摸著懷中二麥餅對曰:腹內孕乾坤??脊俅鬄轶@異。嘉慶十五年(1810)庚午科取秀才。嘉慶十六年(1811)辛未歲試補廩膳生。
嘉慶十八年癸酉科選拔貢。嘉慶二十五年(1820)全家遷居江蘇揚州新城。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中式舉人第二名。道光五年(1825)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jīng)世文編》120卷;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
撰《籌漕篇》、《籌齒差篇》和《湖廣水利論》等。 道光九年(1829),應禮部會試,與龔自珍雙雙落第,房考劉逢祿作《兩生行》哀之,從此龔魏齊名。魏捐內閣中書舍人候補,內閣藏書豐富,乃博覽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時**動亂加劇,他目睹江華瑤民起義,深感清政權的**;道光二十年爆發(fā)了**戰(zhàn)爭,外國侵略危機使他更加憤激,進一步激發(fā)了愛國熱情。
道光十二年(1832),魏源來到南京即相中地處城西清涼山下烏龍?zhí)哆?,史稱詩巷的龍蟠里東側購地建3進草堂,初始魏源為愛屋起名湖子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并在潭邊淺水處建有宛在亭。魏源后半生,長年居住此處,其名著《海國圖志》即在此處撰寫完成。
其間,他與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往來甚密。 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直接參與抗英戰(zhàn)爭,并在前線親自審訊俘虜。后見清**和戰(zhàn)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歸,立志著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成了《圣武記》,敘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間的軍事歷史及軍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材不競之謂貧;令不行于海外國非贏,令不行于境內之謂贏。故先王不患財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志于四夷,而憂不逞志于四境。官不材,則國禎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的人才論觀點。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魏源再次參加禮部會試,中進士,以知州用,分發(fā)江蘇,任東臺、興化知縣。期間改革鹽政、筑堤治水。他依據(jù)林則徐所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州志》,參以歷代史志、明以來《島志》及當時夷圖夷語編成《海國圖志》50卷,后經(jīng)修訂、增補,到咸豐二年(1852)成為百卷本。
它囊括了世界地理、歷史、政制、經(jīng)濟、宗教、歷法、文化、物產(chǎn)。對強國御侮、匡正時弊,振興國脈之路作了探索。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觀點,主張學習西方制造戰(zhàn)艦、火械等先進技術和選兵、練兵、養(yǎng)兵之法,改革**軍隊。 為了捍衛(wèi)**的獨立自主,他**以甲兵止甲兵,相信**人能戰(zhàn)勝外國侵略者。
他告誡人們在英吉利蠶食東南之時,勿忘鄂(俄)羅斯并吞西北之野心。他提倡創(chuàng)辦民用工業(yè),允許私人設立廠局,自行制造與銷售輪船、火器等,使GJ富強。他主張革新,要求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yǎng)癰、去營窟;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
并在《默觚》中發(fā)揮了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后知,屨之而后艱的主張,實為近代**改良思想的前驅。對清王朝長期昧于世界大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關鎖國的閉關政策和**求和的路線予以犀利的批判。。